史书对于庞籍有过一段这样的记载:“极小律令,长于吏事,执法生巧,军中有犯,或断斩枯折。

      累之死,已故氏族为父之名,颇有灰爱,极为想声望减于智俊时。”意思是说庞籍治军严厉,士兵犯法将会面临非常严酷的刑法,轻则砍之断足,重则剖腹裂体,想痛快地死去,都有可能是种奢望。

      于是那些成为残疾的士兵回乡之后开始到处传播庞籍的残酷,以至于他任职宰相时的声望要远远低于从前。

      所以个人猜测设定庞太师姓名的原因很可能是源于此处,将庞籍的这种残酷手段映射为庞太师的心狠手辣。

      然而我们发现历史对庞籍与包拯的关系并无太多记载,两人之间的较量似乎并不存在。但是当时以范仲淹和韩琦为首的改革派在推行庆历新政之时遭遇了重重阻力。

      包拯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物,而庞籍又与范仲淹和韩琦是好友。

      所以大胆猜测小说的作者也许是在无中生有,把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在小说当中设定成了敌对关系。

      我们再看庞太师中的“太师”称号。庞籍在死后的谥号为“庄敏”,跟“太师”这个称呼毫无关系,包括所有活着的官员。而唯一拥有“太师”称呼的就是在死后被赠为太师的张尧佐。

      张尧佐曾在地方任职期间帮助很多蒙冤之人脱离冤案,因此在民间得到了非常不错的评价。曾经接二连三地被皇帝提拔。

      而张尧佐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其实是仁宗皇帝的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

      当时的张贵妃虽然深得宋仁宗的宠幸,但也仅仅是嫔妃之一的修媛,所以他想以门第来抬高自己的身份,于是经常在仁宗旁边示意,希望皇帝能够提拔张尧佐。

      包拯等人听说之后立刻上奏皇帝:“比年以来水冒城郭地震和一盖小人盗圣。

      天下皆为瑶族主大计,诸路困于朱北唐繁余借助法治自产十字摇作。”

      意思就是近些年来灾害不断,这是因为小人当道所致,而张尧佐就是这样的小人。他在治理期间贪得无厌,这是当地法制凋敝,从而引来了老天的不满。

      其实史书并未记载张尧佐都具体做了哪些恶事,但在这段话中我们看出笔下的张尧佐显然已经成了一名奸臣,甚至被包拯认为是引来灾难的根本原因。

      所以他在当时应该做了一些极恶之事,不然不会遭到众多官员的如此弹劾。最后失去了这次升官的机会。

      而在不久之后,宋仁宗又要升任张尧佐,并且把他的两个儿子赐为进士出身。包拯于是再次进行阻拦,并且狠狠地批评了阿谀奉承张尧佐的大臣。

      结果张尧佐的升官之梦又被包拯破坏,甚至还被罢免了现有的三司使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