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笑道:“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你先想一想,四十年前我们国内是怎样的一个现状?”

    王晨挠了挠头,四十年前是1970年左右。

    那个时候,国内的现状应该是可以用百废待兴来形容的。

    各行各业都才开始崭露头角,距离蓬勃发展的八十年代还有着很长一段距离。

    当时一线城市里的人们生活都很贫据,那就更甭提是乡村了。

    王晨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但也曾听爷爷讲过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事情。

    那个时期的人们,都很穷。

    穷到什么地步呢?

    一件衣服,可能两三代人会挨着穿,爷爷穿完了,缝上补丁传给爹,爹穿完了,再缝缝补补,可能又会给了儿子。

    一家五六口人,蜗居在两间很狭小的土房子里。

    吃的是杂粮,而且还是吃不饱的那种,甭说是大鱼大肉了,就是饺子,恐怕一年都未必能吃上两次。

    这么说可能比较笼统。

    如果用现在比较突出的几个现象来做比较,相信很多人都会一目了然。

    比如,现在结婚,讲究的是房子、车子外加几万到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彩礼。

    而那个时期,七零年前,基本上是有一处能住人的房子就行,稍微条件好点的,置办两件新衣裳,衣裳不是直接买来穿的那种,而是买上布料,用缝纫机做出来的。

    而七零年后,逐渐有了一些比较固定的物件,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喜欢说三大件。

    这三大件南北方有些诧异,但大体形容的东西就是:录音机、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

    可以说,当时家里有个几千块,那都算得上是村里的大户了。